宁夏历史掠影——记住乡愁、热爱故里、建设美好家园

来源:吴忠礼    时间:2023-11-22

  对于宁夏的历史,尤其古代史人们知之甚少,至今仍存在不少的误解,似乎宁夏自古以来就是蛮荒、化外、不毛之地、历史文化非常贫瘠,不足挂齿。其实,这是不了解情况而产生的主观偏见。孰不知宁夏的历史非常悠久,曾经创造过许多辉煌,且档次也极高。宁夏不仅是中国黄河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华夏始祖的发祥地和首先点燃中华文明火炬的圣地之一。

  宁夏从考古的石器时代证明,到今天已有三四万年的历史,若从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算起,也有五六千年的历史,这不能不让每一个宁夏人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所以作为宁夏人(也包括在宁夏工作和生活的人们),实在有必要了解一下自己家乡和客居地悠久灿烂的历史。

  一、学习历史的意义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走过的里程。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忘却了自己的历史,就等于一个人失去了记忆,忘却了身世,等于割断文脉。那么这样的国家和民族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呢?历史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又是民族文化的土壤。通过历史的漫长沉淀,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结构,表现为一种价值观取向,道德观念和人格行为。它如同基因一样存在于该民族每一个成员的肉体内,融化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中,潜移默化于所有人的言行里。重视历史,承传历史,学习历史,是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各个民族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现实与历史的双重环境之中。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又将成为明天的历史,每一个社会的人也将要最终成为历史的人。经过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最后会形成一种新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在著作中,对于历史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毛泽东曾说过:“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我们不应当隔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同时他还说,我们共产党人不能“言必称希腊,对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特色就是中国的历史文化特色,就是要符合中国的舆情和人文,即国情。其实古代的领导人也知道这个道理,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说过:“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新唐书·列传·魏征传》卷九十七)现在,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因此学习历史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二、塞上大地

  历史是人的活动的记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但人的一切活动不可能存在于空中楼阁里,而要建立在一个实实在在的基础上,即平台之上,这就是人们生活的地球、大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所谓一方水土,就是大地、山水,或称作自然环境。有了它,历史才有了载体,历史的主人才有一个进行生产活动、科学实验、政治活动的大舞台。数千年来,一出出威武雄壮、波澜壮阔、金戈铁马和可歌可泣的人间活剧,都是在这个“大舞台”上“表演”出来的,无数文臣武将和英雄人物,也只能在这块土地上大显身手、一展风采,有了用武之地。可见,地和人就构成了人类历史两个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并在这两个要素的统一体中,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作用和依存,在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推动着历史向前发展,从而结出一串串历史文明之果。我们要正确认识、科学理解历史中的人地关系。既不要被“自然环境决定论”所束缚,也不能无视自然规律,而盲目、不尊重科学的片面提倡所谓“人定胜天”这个适用范围有限的哲学命题,甚至把它当作一种政治口号,在非自然领域里强行演绎与实施,号召“征服”自然。这样做的后果,人们已屡见不鲜,同时人类也饱尝了大自然的报复,吃尽了苦头。

  历史研究既然包括人地两个要素,那就要具体展示宁夏历史之中人地关系的实际情况,从而表明宁夏确实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塞北江南”天府沃区。所以才有可能在这块热土之上,产生过一出出历史大戏,吸引来自天下各方英杰,无数英雄为之折腰,并且钟灵毓秀,在本土上也培养出一代代乡贤、名流,对祖国的历史文化做出过特殊的贡献。

  宁夏大地,形成于38~17亿年前的太古代至古元古代末,从总体上来看,北部属于河套大灌区的沿黄绿洲带;南部位于黄土高原的边缘。虽然整个西北地区在进入地质年代的第四纪以后,干旱的植被环境已经开始出现,自然环境出现剧烈变化,但是在河套地区的局部区域内,仍然处在温带疏林草原和荒漠草原植被的环境之中,尤其是今宁夏平原,因为西有贺兰山的屏障,小气候更加优于河套其他地方。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雨水较多,到处河网湖沼、湿地密布,林木葱郁,草原无垠,呈现出一派水乡风光。再从地质上看,地质时期的造山运动之后,今宁夏南部大地抬升形成陇山山脉(今六盘山)和林立的高地(大塬);北部今宁夏黄河两侧也不等高隆起,中间下沉,形成了贺兰山和河东台地,并同时造成中间一道断裂下陷的狭长“地堑”。结果原大地上的湖沼水系循“水往低处流”的法则而顺势汇入“地堑”。又循“水满则流”的规律,当“地堑”储满水之后,水又向外冲去,寻找新的出路,就把一段段的储水大沼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大水流”,古黄河便这样一段一段初步形成了。古人称它名曰“大水”“河水”或分段起名为金城河、上河、北河等。到秦统一后才统一称之为“德水”。(秦始皇以德治国,周称火德,秦以水灭火,便以水为德)。黄河之名是东汉时期,人们观察该河“斗水泥七升”和河水因含泥沙量大而呈黄色故名之。《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卷十六中首次使用“黄河”的名称。该卷为《汉书》作者班固故世后由其妹班昭续写成。班固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92),班昭卒于元初七年(120),故“黄河”之名可能在东汉永元四年至元初七年(92~120)间出现。由于黄河的长期淤积,加上贺兰山的洪积,再经千万年风沙等各种物质的堆积、叠压、覆盖,“地堑”被渐渐填平,就形成今天的宁夏平原。另外,从古气候来看,宁夏平原区域一直到距今5000至3000年前,仍然处在气候适宜期内,自然环境没有大的改变,也就是说从新石器时期至夏、商、周和战国时代,这里的自然条件仍是非常适合农耕和畜牧人群生活。尤其是地近大河,河水含沙量大,土壤肥沃、疏松,便引灌,易耕作,所以称其“得天独厚”。同样,南部也由于北方风沙的长期覆盖、堆积,渐压在大塬之上。这种膏润深厚的黄土层所形成的广阔无垠、肥硕无比的黄土高原,在较为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也就成为旱作农业和畜牧业(草场)的理想环境。所以宁夏南部成为历代王朝的国家级大型养马场的遗址,造就“畜牧为天下饶”的区域经济优势。

  不难看出,宁夏之所以称“地杰人灵”“得天独厚”“塞北江南”“北国天府”,实乃这片大地的恩赐和勤劳勇敢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三、宁夏历史浏览

  (一)考古中的宁夏(含贺兰山岩画)

  宁夏全境先后发现了约距今三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的古人类遗址有四处,分布在北部的有贺兰山东麓贺兰县贺兰口遗址、黄河东岸灵武市的水洞沟遗址和黄河西岸的青铜峡市鸽子山遗址;位于南部黄土高原的有固原市彭阳县的岭儿、刘河遗址。同时,在银川市、固原市、石嘴山市、中卫市的贺兰县、平罗县、中宁县、海原县、西吉县等地又先后发现一系列新石器时代遗址计611处之多(在6.64万平方公里,高密度、均分布),全区27个地市、县市(区),平均每单位22.6处石器文化遗址。说明宁夏大地从南到北,从六盘山到贺兰山,以及黄河两岸,都是古人类生活、劳动、繁衍的场所。这么高密度的石器文化分布,在全国也十分罕见,它充分证明,宁夏无愧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另外,从贺兰山岩画古人类所留下的“石耕天书”中,人们也看到了万年前后先民的一些生活、劳动场景,这对于宁夏远古历史也是一个生动形象的佐证。

  (二)传说中的宁夏

  今天的史学工作者们认为,传说不是子虚乌有的神话故事,而是在文字发明以前,古人类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递历史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在今非洲的一些部族中仍在使用。只不过后来人们又把这些口碑历史进行物化、拟人化,进而神格化,也就渐渐成为所谓的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并非无稽之谈和无史的妄说。马克思曾说,神话是“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与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113页)。换句话说,神话是人类反映历史存在的一种表达方式。如果脱去神话的外衣,就可以发现古史的许多信息元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神话传说只不过是有待印证的古史系统,透过它就可以探索到我国原始社会状况的隐约面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许多传说故事和故事里的主人公,很多都与六盘山有所关联。六盘山古称陇山,是为龙山的转音。龙山、陇山、六盘山和湫渊(今固原市东海子)就是中国祖龙的故乡,何以为证?

  1. 传说盘古开天地(亦说葫芦救人的故事)。中华历史是从“混沌初开”即盘古(槃瓠)开天辟地开始的。葫芦成为许多民族的第一个物化历史象征和第一个图腾。今六盘山西侧恰有一条葫芦河,不能不令人深思。槃瓠——瓠槃——葫芦,原生地也在古陇山、今六盘山地区——三陇大地。

  2. 龙的传人。又有传说华夏始祖是为伏羲和女娲,正是这对藏身于大葫芦中免遭洪水一劫的兄妹(亦是夫妻)共造了人类(用黄土塑人,故黄种人源此,历代皇家专用色为黄色,亦此)。以蛇(小龙)和龙为图腾,所以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他们实际上是两个部落的首领,是集团婚姻关系,都活动在六盘山(陇山、龙山)地区。秦朝皇家祭祀全国名山大川,其中祭水全国有四处:长江、黄河、湫渊、汉水。六盘山东麓一小小的高山湖泊湫渊之所以成为国家级大祭点,是因为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卷二十八中明确写道:湫渊“龙之所处也”。湫渊(雷泽)是伏羲的出生地,尊为龙飞升的地方(龙之所处也),也就是伏羲部落的中心区。女娲姓风,加上风雷,都与龙有联系。综合二说,说明中国第一龙产生在六盘山地区(湫渊)。伏羲始作八卦、造文字、教礼仪、造乐器,发明火和烹饪,教人生产劳动。所以又名庖羲、炮羲。总之,一切文明开化集于他一身,中国文明之光的火炬由他举起。这是典型的把历史人格化和进而神格化的做法。他们是六盘山的儿女。

  3. 华人的由来。传说伏羲的母亲名华胥。华胥在“雷泽”(湫渊)中游泳,看到水边一块巨石上有大人足,好奇而踏之,立刻电闪雷鸣,周身震撼,无比快感,顿觉腹中有物蠕动,孕十二年而生伏羲。再加上伏羲造人、传后,故华胥是后人公认的共始老祖母,国人自称为“华人”。这也发生在六盘山地区。“湫渊”,“龙之所处也”,即今固原市原州区与彭阳县交界处的高山湖泊东海子。

  4. 炎黄故里。天下的中国人还自称是“炎黄子孙”。这两大部落初期均活动在陇山地区,炎帝称神农氏,开原始农业先祖,黄帝轩辕氏(车)开始走向文明历史。炎帝生姜水(姜、羌、牧羊人),黄帝生姬水(小陇山),都在陇山山脉及其周边游猎。古原始农业、狩猎活动范围很大,所谓“故里”应是一个广阔地区。

  5. 周秦发祥地。周祖后稷传至不窋(音烛)时(夏朝),迁居到西北东部的庆州弘化县(今甘肃省庆阳县),今有“不窋故城”故址。到商朝时,传至孙子公刘,居豳(音邠。今陕西省旬邑县),开始大兴农业。到十世孙古公亶(音胆)父,不堪戎人(薰育)攻掠,举族南迁到岐山下的周原。筑城以居,称周。古公儿子季历,孙子姬昌,就是周文王。曾孙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大周,享祚800年。起家于陇山东麓的邠。

  秦国,先人原西陲小部落,是给周王室养马的,地在西犬丘(今甘肃省天水市境内)。到西周末,王幽被西戎联兵杀,秦人发兵救周,并护送到洛阳,周平王命秦襄公看守后方,才有了诸侯国的地位,但内地各国看不起他,因秦国地界戎羌,“杂戎翟之俗”,被各诸侯国称为“虎狼之国”“皆以夷狄遇秦”。后秦国将政治中心移到岐丰间。然后霸西戎,灭六国,统一中国,建大秦帝国。可见秦国也兴起于陇山之西。

  (三)史书记载(文字)中的宁夏

  1. 周代始方见文字记载

  书中文字记载的宁夏,最早有三处:

  其一、《诗经》:该书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儒家文化经典之一,是为3000年左右,周代作品。诗集中《尔雅·小雅》的《出车》和《六月》两首诗中有:“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天子命我,城彼朔方。”猃狁“侵缟及方,至于泾阳。……薄伐猃狁,至于大原。”等诗句。所谓方、朔方,系泛指京都的北方(方向,不确指地名)。京都在关中,宁夏在其北方;大原、太原是打仗和筑城的地方,地在泾河之北(河之北岸故称“泾阳”);除诗歌之外,史书也载有此事,打败犬戎后把他们迁赶到泾洛之北(《史记》《汉书》的《匈奴传》都有记录)。《诗经》两首诗所记述的事,都是发生在今宁夏境内的史事。

  其二、《史记·五帝本纪》:该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书于汉武帝时期,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书中记载黄帝西至于崆峒,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授他“自然之经”。据唐代史学家研究,鸡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高平县西百里,泾水所出,当是泾源县境内的六盘山一段,与今平凉的崆峒山有联系,而无直接承传关系。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始祖(炎黄之孙),距今大约五六千年。

  其三、《史记·匈奴列传》: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秦昭襄王灭义渠戎国,在义渠地区设立北地郡(管辖今宁夏全境)、陇西郡和上郡,并筑长城。从此今宁夏地区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北部有朐衍县,南部有乌氏县。标志从所谓化外进入王化。

  2. 秦汉始有农业开发(沿黄城市群形成)

  其一、“河南地”“新秦中”。秦始皇做皇帝之后,还想让他的嬴氏家族子子孙孙万万代世袭皇帝,又想自己长生不老,永做皇帝,于是他信鬼神,派人到处寻找长生仙草。他一怕死,二怕有人颠覆秦朝政权,所以就听信江湖术士徐福的谎言,制定了所谓的对策:一方面派数千童男童女到大海中的仙山中采药(据说到了日本);另一方面,他又经常问身边谋士,谁能威胁大秦江山?众含糊以对“亡秦者胡也”(不敢正面回答是他的少子胡亥)。秦始皇却联想到北方的胡人(匈奴),于是三十二年(前215年)命令大将军蒙恬指挥30万大军“北击胡”,把匈奴赶到漠北,占领“河南地”(大河套),“因河为塞”“筑长城”“沿河设四十四县”(《史记·秦始本纪》卷六、《史记·匈奴列传》卷五十),移民与驻军垦殖戍边是为中央政权对河套地区的第一次开发,可以说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发端。第一次把农业线从六盘山地区推进到贺兰山东麓。宁夏北部的农业开始于此时,开渠(秦渠)种地,打下了“塞北江南”的基础。但秦朝仅存14年,秦二世(胡亥)上台,蒙恬被害,军民离散,此次开发为时不长,仅仅拉开序幕。

  到汉朝“河南地”得到大规模有成效的开发,尤其是文、景、武三代形成历史上开发河套的第一次高潮。汉武帝三次打击匈奴后,匈奴远遁,汉廷先后向河套地区移民达100多万,并实行各种优惠政策,移民获得很大成功,使这里成为“冠盖相望”(《史记·平准书》卷30)、富甲天下的新经济开发区,“新秦中”是当时“新富贵”的代名词。人口增加,地方行政建置从秦富平、朐衍两县,增加到富平、朐衍和灵武、灵州、廉等五县。当时京都地区称“天府”,富冠全国,京都地区就是800里秦川的“关中”地区,又称“秦中”,所以人们又把这个新崛起的河套新开发区称为“新秦中”。宁夏是新秦中的重点开发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新经济开发区比现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早2000多年。

  这里富裕、繁荣的程度,东汉大臣虞诩在《请复三郡疏》里说:“沃野千里,谷稼殷积,又有龟兹盐池以为民利,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马衔尾,群羊塞道。北阻山河,乘厄据险。因渠以溉,水舂河槽,用功省少,而军粮饶足。”(《后汉书·西羌传》卷八十七)

  其二、宁夏黄灌区的各条大水渠几乎都是秦汉时期开凿的,如秦渠、汉渠、汉延渠等。还有已消失名字(或合并)的渠统称为“古渠”“古高渠”等。

  其三、“丝绸之路”。汉代张骞凿空中西通道后,中国通往中亚、西亚的交通就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19世纪70年代法国历史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用“丝绸之路”名词)。从京都出发(今西安或洛阳),到金城(今兰州市)过黄河穿河西走廊,出玉门关至西域。古人出行取“蚁行”方式,即一般沿河谷而行,遇阻则绕行。长安至金城道路有三条:南线,沿渭河西行转千河,从番须口(秦安东)越陇山;中线,由长安沿泾河至鸡头道,越陇山(或前段的南线,至鸡头);北线,由南线、中线分别到萧关(今宁夏瓦亭),越六盘山或继续北上沿清水河,至古灵州黄河渡河径达武威。平常宁夏北线为支线,如遇金城不守,河西不靖,则宁夏线就成为主要干线。

  其四、安定属国,安置归顺的南匈奴单于混邪王(部落)。元狩二年(前121),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后,将匈奴部落10万之众安置在北地、朔方、陇西、上郡、云中五属国。元鼎三年(前114)析置安定郡,原北地安置点改隶安定郡。

  所以古人云:得关中者得天下,但要使关中安全,则依赖宁夏河套的安定。因边患在北方,所以也可以说,河套安,京畿安,则天下太平。由此看出宁夏乃北国巨防,关中屏障,京都锁钥的重要区位。

  3. 盛唐宁夏的显赫地位

  盛唐的宁夏,其历史地位上升到空前重要的位置,在行政上归关内道(京畿地区)管辖;军事上是全国最大节度使的驻地,按今天来说是全国第一大军区,防务范围从今包头西至兰州东,总领黄河上游广大地区的数千里国防线,境内有三受降城、七军府,兼管单于大都督府,指挥数十万番汉军队,因此朝廷派国家重臣坐镇指挥;另外,经济上有水利(灌溉农业)、盐池、畜牧业的综合优势。

  有唐一代宁夏的重大历史事迹还有:

  其一、唐太宗灵州主持“民族团结大会”,历史上称为“灵州盛会”。贞观二十年(646),九月初,李世民抱病亲赴灵州,与北方铁勒等部首领和代表数千人举行盛大民族团结友好大会。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要求将他们的土地献给朝廷,“咸请列其地为州县”,还一致表示“愿得天至尊为奴等作可汗,子孙常为天至尊作奴,死无恨”,于是共推李世民为“天可汗”。唐皇高兴赋诗,内有“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句,并勒石以记其盛事。

  其二、唐肃宗灵武(即灵州)登基。天宝十四载(755),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举兵反唐,两京失落。唐玄宗携爱妃(杨贵妃)逃往四川避难(杨于途中遇兵谏被处死于马嵬坡),留太子李亨指挥收复失地。李亨选择灵武作为反攻收复两京的基地,并在灵武继位,尊父皇为太上皇。升灵武为大都督府(行都、战时陪都),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为兵部尚书,统中外精兵10万,战马3万,南下完成收复两京大业,灵武成为肃宗中兴复国的中心发祥圣地。

  其三、民族和睦大家庭。唐朝的民族政策比较成功,时于宁夏境内安置了许多兄弟民族,统称为“六胡州”,唐廷允许他们按照各民族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政治结构进行自主管理,对头人也给予高定职务,优赐爵位,下嫁公主,以示羁縻。虽不足数十百里之地亦称州府,封头人为将军和州刺史、都督,以及赐皇姓。其中有东突厥处罗可汗阿史那社尔,被封为右骁卫大将军,以衡阳公主(唐开国皇帝李渊长女)为妻,成为驸马都尉、都督,所部驻灵州境内,死后享陪葬昭陵的殊荣。另有吐谷浑王诺曷钵与唐宗室女弘化公主婚配,驻安乐州(今同心县韦州镇)。诺王任州刺史。其实从汉朝起就在今宁夏境内设立“属国”,妥善安置少数民族,令其进行自主管理,朝廷只派一员“属国都尉”进行监国,类似今自治州。唐朝宁夏涌现出一批少数民族高级将领群体,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契必胡、仆固怀恩、浑瑊、康植、康日知、史敬奉、何进滔、何文哲等等。大多官至将军、都督,封为爵位。

  4. 宋代西夏地方割据政权建立

  西夏国是党项羌族拓跋部贵族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党项羌原居于青海、甘肃交界地区,因受吐蕃打压,于隋唐间东迁,其中东山部在陕北定居。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收复京都长安立奇功,其首领拓跋思恭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驻夏州(今陕西省靖边县白城子)、封夏国公,并世袭、赐李姓,长期统治夏、银(今陕西省横山县境内)、绥(今陕西省绥德县境内)、静(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境内)、宥(今内蒙古托克旗境内)五州地,成为地方割据的一支武装集团。经五世,传到李继迁时开始叛宋,于宋咸平五年(1002),攻占灵州,改为西平府,都之。第三年继迁死,子德明继位,天禧四年(1020)占兴州(今银川),其政治中心从河东转移到河西。明道元年(1032)病逝。子李元昊继位,于景祐五年(1038)称帝,建大夏国,史称西夏。到南宋理宗宝庆三年(1227),被蒙古所灭,计传位10 帝,历189年。在中国历史上造成了北宋、辽、西夏和南宋、金、西夏两度“新三国”的格局,并流传下风俗独特的西夏党项文化。

  5. 蒙元时期宁夏首次设立行省和“宁夏”名称的出现

  其一、首次建省。蒙元灭西夏,于中统二年(1261)在西夏故疆首设行省,名为“西夏中兴等路行省”,其间特派郭守敬来省治水、移民开垦。后在省级建制上与甘肃行省几经分合,终于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最后撤销省建置,降格改名为甘肃行省管辖的“宁夏府路”。宁夏得名于此时,距今734年。

  其二、阿难答与回族。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建立元朝,次年(1272)封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在开成(今固原市开城乡境内)建立行宫、王府。十七年(1289),老安西王死,小安西王阿难答继位。虽然他是蒙古族,蒙元以佛教为国教,但是由于他幼年时曾被寄养在一户伊斯兰教徒家中,从而信仰了伊斯兰教。于是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在西北封地的军中和地方大力推行伊斯兰教,这对于中国回族的形成和回族聚居宁夏地区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6. 明朝军事重镇

  有明一代,为了防止残元势力南下,在北方从东北鸭绿江到西北河西走廊,设立九大军镇(史书称为“九边重镇”),其中在宁夏置两镇(宁夏镇、固原镇)并于固原特设三边总督府,统一指挥北方榆林、甘州、宁夏、固原四镇战守,其地位非常特殊。

  其一、特殊管理。明代宁夏又成为朱明王朝与蒙元贵族争战的重要战区,在宁夏北部实行全民皆兵的军卫体制管理形式,全境设立七卫四所(宁夏卫、宁夏左屯卫、右屯卫、中屯卫、宁夏前卫、中卫、后卫和灵州、兴武、平虏、韦州群牧所),并修筑了三面边墙(长城),全境是个大军营。和唐朝一样,宁夏因有固原总督府的设立,又成为全国的特大军区,固原名称始于此时。

  其二、大修边墙(长城)。从成化八年(1472)始建,完成于十年(1474),改筑于嘉靖十年(1531),完善于十五年(1536),修成东边墙、西边墙、北边墙、头道边、二道边、东关门墙、陶乐长堤和深沟高垒等国防工程,全长约3000里。还有许多关隘、关城和烽燧。史家称宁夏是长城的博物馆。

  其三、皇子庆王朱栴镇守宁夏并修筑庆王府。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封十六皇子朱栴为庆王,镇守宁夏,监督文武边臣——“以同姓治异姓”。庆王先居韦州,建文三年(1401)迁宁夏镇城,建王府,王府园林,庆宗室陵园,庆府牧地等王府产业。庆藩传亲王11人,世子1人,郡王42人,封将军、都尉等近百人。是一个盘根错节、庞大的封建特权集团。末代王倬漼于崇祯十六年(1642)被农民军所杀,封绝,享祚252年。

  7. 清朝的没落

  1644年,满洲贵族入山海关建立大清王朝,定都顺天府(今北京),在全国分设省、府、州(厅)、县四级行政管理体制。宁夏地区改卫所为府、州、县,在北部设立宁夏府,南部设立固原州,统归甘肃省管辖。清朝实行满蒙一家亲的政治联盟,北方不再是中原政权的“敌区”,因此宁夏也就失去了往日中央政府向北方设防的“北国门户”地位,从而日渐走向没落。但也有两件大事值得一书。

  其一、康熙帝御驾亲征到宁夏。清初,西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几次举兵南下,威胁清廷的统治地位,使京城为之震动。康熙三十六年(1697),康熙皇帝决定御驾亲征,选择宁夏作为总指挥部和后勤总站。康熙一行于二月初六日从北京出发,三月二十日进入宁夏境内,驻花马池城,二十四日,在黄河岸边的横城驻宿。康熙当时在横城堡的一面墙上即兴写下一首七言绝句:“历尽边山再渡河,沙平岸阔水无波。汤汤南去劳疏筑,唯此分渠利赖多。”二十六日到达宁夏镇城,驻跸原宁夏总兵冯德昌府第。闰三月十五日,康熙在宁夏住19天后离开,乘船由黄河北行返京。后噶尔丹自杀,北方分裂割据势力被消灭。

  其二、驻八旗设将军,满族人入居宁夏。宁夏八旗驻防兵首设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三十六年(1697)被撤销。当时陕甘尚未分省,宁夏地区上隶陕西行省管理,所以驻宁夏的“八旗兵”最高首长称为“镇守陕西宁夏将军”。雍正二年(1724),清廷重新设立宁夏八旗驻防兵,旋因陕甘分治,八旗长官改称“镇守宁夏等处将军”,终清之世,没有变化。八旗兵驻防宁夏后,军队的后勤员工和子女也相继而来,人口不断增加,于是满洲人开始入居宁夏,成为宁夏各民族中的第三位。

  8. 近现代宁夏重设行省和宁夏新生、建立回族自治区

  其一、1929年1月1日正式成立宁夏省,门致中、吉鸿昌先后任主席。新的宁夏省领9县2旗,即宁夏县、宁朔县、平罗县、中卫县、灵武县、金积县、盐池县、豫旺县(1929年前为镇戎县、1938年又改为同心县)、磴口县和阿拉善额鲁特旗、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1933年3月1日,马鸿逵入住宁夏,成为宁夏省政府主席,统治宁夏长达16年,1949年逃离宁夏。

  其二、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12月23日,宁夏省人民政府成立。

  其三、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宁夏土地面积虽小,但却拥有悠久厚重的历史和蕴藏着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这是宁夏的区情、地方特色和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推动宁夏加快发展的强劲内驱力量。

  一部宁夏历史,上下数千年(加上石器时期和神话传说长达数万年),本文仅以万字文作扼要和跳跃式简述,只能给读者对于宁夏的历史有一个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大致了解,但却为更进一步了解宁夏历史的人提供了入门的钥匙,这就是作者撰写本文的初衷。

  (作者系宁夏文史研究馆馆员)

  摘自:《宁夏文史》2022年第4期  总第57期